民航资源网2022年3月27日消息:2022年3月21日,星期一,必定是一个记入中国民航史册的日子,因为一架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不幸坠毁于广西梧州辖内,这也是中国民航在过去近12年来的首次重大航空安全事故,从而将先前所创造的持续安全飞行时间突破1亿小时这一世界民航史上的最佳纪录归零。
很多相识的人跟我说,这是中国民航史上的“黑色星期一”。无疑,对于从事民航相关工作的我而言,这一天是极度震惊、悲痛和感伤的,也是极为警醒的。在痛定思痛并认真思考后,笔者认为这一天还有更多一层意义,因为它也是中国民航安全运行新篇章之开局。
此次事故发生后,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其中不乏对于中国民航在安全层面的些许质疑,还有些许对航空公司、制造商,甚至是机组人员的猜疑。对于大众而言,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无可厚非,但是也想借此契机向大家“广而告之”一条不变定律--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这点不仅全球民航业都认同,我们中国民航更甚。
也许,大家并不知道,为了确保安全,中国民航近些年来是有多努力,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根据既往的公开报道,早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民航运输飞行累计达2033万小时,接近“十五”期间的两倍,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以上事故率为0.05,较“十五”期间降低了74%,大大好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在2013年至2017年年中,我国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约为0.0872,其中美国为0.0220;我国民航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为0,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1745,其中美国为0.0480;我国民航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0074。
截至2022年2月19日,中国民航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时间突破1亿小时,运输航空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十年滚动值、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十年滚动值、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十年滚动值三大安全指标均为0,不仅远超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实际上,这样的安全成绩来之不易,因为民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行体系,它的安全运行需要监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各类保障单位和旅客等多个行业内外群体的配合协作,也需要众多高度专业岗位的工作者们通力合作,每一部分和每一个体在这一运行体系中都不可或缺,也都相互支持、互为依托,所以民航安全的建设与提升既要“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更要“以精立业、以质取胜”。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国民航最主要与核心的投入和关注点也正是安全。据了解,仅在2021年,有关部门就安排2.6亿元资金用于民航企业安全运行、安全技术应用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排民航教育和培训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支持安全管理、法规规章建设、监察员能力提升以及监察员培训学院培训能力建设;安排1.9亿元用于运输航空公司飞行机组强化技能训练;安排各监管局公用经费缺口专项补贴2694万元,以提高基层监管履职能力;安排294万元用于直升机飞行教员专项资质排查,排查教员330名;并专门安排民航发展基金74亿元用于安全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本次事故航班的承运方企业也在2021半年报中强调,公司始终把安全运营放在首位,坚守安全底线;持续推进安全管理体系、生产运行体系、飞行训练体系、机务维修体系建设,以健全制度、完善流程、提升能力为目标,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完善生产运行协调机制,持续提升现场指挥、航班决策、运行控制、协调支持等方面效率,运行和安全的联动性明显增强;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和安全审计检查,加大整治力度;发布安全风险警示,重点加强跑道安全等专项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并持续开展“三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教育,强化“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建设,发布安全从业人员作风建设方案,严肃查处作风不严谨、纪律不严格的现象,提高专业队伍安全从业和遵章守纪意识。
另据稍早前媒体报道,本次事故航班的承运方企业2021年维修成本较2019年增加12%,所以之前一些暗指企业“严控维修费用,以削减成本”的传言并不属实,而且此类涉及触碰安全红线的行为在法律规章甚为严苛的中国民航业也是极不明智的。
由此可见,中国民航体系一直以安全至上为准则,从上至下各个环节都为此投入颇多,甚至也为此舍弃了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很多东西,而所有这些对于安全的执着无不是为了坚持和确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当然,“3·21”重大事故已经发生,尽管它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特别是民航人,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民航安全工作才更应于挫折中奋起,在探索中进取,不断提高安全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战略地位和作用,以实际行动和加倍努力取得更为人民所信赖的安全成就。
我坚信,中国民航会自此飞向更安全、更严谨和更勇于担当的光明未来,只因我们一直在坚守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这一永恒定律。